• <td id="l5zsw"><option id="l5zsw"></option></td>

        <td id="l5zsw"></td>

        <track id="l5zsw"></track>
        <td id="l5zsw"><option id="l5zsw"></option></td>

        您好!歡迎訪問松原寧江區慧康醫院官方網站!

        1
        2
        3
        醫院動態
        當前位置:
        首頁
        /
        /
        /
        胸腺瘤的外科診治進展

        胸腺瘤的外科診治進展

        • 分類:醫療資訊
        • 作者: CardiothoracicSurgery CardiothoracicSurgery
        • 來源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
    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4-09
        • 訪問量:212

        【概要描述】胸腺瘤屬胸外科常見疾病,目前在各家醫院廣泛開展診治工作。談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準確定性及治療方案,國內外各家醫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論點差異較大。?直至今日,國際醫師協會尚未能制訂出統一的治療方案。本文將近年來胸腺瘤的診療現狀及其新進展進行綜述,供大家參閱。?準確概念胸腺瘤并非胸腺腫瘤,僅指來源于胸腺上皮的腫瘤。起源于胸腺淋巴細胞可以生成霍奇金淋巴瘤,起源于胸腺內分泌細胞可以生成胸腺類癌、小細胞癌,其他少

        胸腺瘤的外科診治進展

        【概要描述】胸腺瘤屬胸外科常見疾病,目前在各家醫院廣泛開展診治工作。談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準確定性及治療方案,國內外各家醫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論點差異較大。?直至今日,國際醫師協會尚未能制訂出統一的治療方案。本文將近年來胸腺瘤的診療現狀及其新進展進行綜述,供大家參閱。?準確概念胸腺瘤并非胸腺腫瘤,僅指來源于胸腺上皮的腫瘤。起源于胸腺淋巴細胞可以生成霍奇金淋巴瘤,起源于胸腺內分泌細胞可以生成胸腺類癌、小細胞癌,其他少

        • 分類:醫療資訊
        • 作者: CardiothoracicSurgery CardiothoracicSurgery
        • 來源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
        • 發布時間:2021-04-09
        • 訪問量:212
        詳情

        胸腺瘤屬胸外科常見疾病,目前在各家醫院廣泛開展診治工作。談及胸腺瘤各型各期的準確定性及治療方案,國內外各家醫院及研究所提出的論點差異較大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直至今日,國際醫師協會尚未能制訂出統一的治療方案。本文將近年來胸腺瘤的診療現狀及其新進展進行綜述,供大家參閱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準確概念

        胸腺瘤并非胸腺腫瘤,僅指來源于胸腺上皮的腫瘤。起源于胸腺淋巴細胞可以生成霍奇金淋巴瘤,起源于胸腺內分泌細胞可以生成胸腺類癌、小細胞癌,其他少見類型如脂肪瘤、胸腺囊腫、生殖細胞來源腫瘤等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臨床上 90% 的胸腺腫瘤都是胸腺瘤,但不能把兩者概念混為一談。胸腺瘤生長緩慢,被稱之為「惰性腫瘤」。因 I、II 期胸腺瘤切除后復發率低,既往有「良性胸腺瘤」說法,目前認為胸腺瘤系潛在惡性腫瘤,應注意監視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流行病學

        在中國,胸腺瘤的年發病率約為 0.15%-0.17%,占全部惡性腫瘤的 0.2%-1.5%,可能與 EB 病毒感染、電離輻射及遺傳基因有關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據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(NCI)統計顯示男女發病比例基本相當,高發年齡位于 40-60 歲,年齡越小,腫瘤惡性程度越高。在胸外科,胸腺瘤卻是最為常見的前縱隔腫瘤,占 47%-50%,在所有縱隔腫瘤中占 20%,其中 10% 異位于頸部或中后縱隔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臨床表現

        30%-50% 胸腺瘤患者無不適,此類人群多在體檢或治療其他疾病時發現,大部分病人腫瘤屬包膜完整、體積較小的 Masaoka 分期 I-II 期。當胸腺瘤增大時會對周圍臟器產生壓迫,患者產生胸痛、胸悶、咳嗽等癥狀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當腫瘤侵犯上腔靜脈、喉返神經、膈神經、食道、心包等重要結構時會出現顏面水腫、眼瞼下垂、聲音嘶啞、吞咽困難、心包壓塞等惡劣并發癥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約 30% 胸腺瘤患者會出現副瘤綜合征,其中重癥肌無力(MG)最多見,報道顯示 10%-50%,且多見于 B2 型胸腺瘤,其余包括: 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(PRCA)、系統性紅斑狼瘡(SLE)、甲狀腺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低丙種球蛋白血癥、多肌炎、腎病綜合征、Sjogren 綜合征等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胸腺是內分泌器官,也是淋巴器官,是 T 淋巴細胞成熟的場所,參與自身免疫過程,可能是胸腺瘤并發副瘤綜合征的原因,具體機制至今尚未能完全闡明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診斷及鑒別診斷

        胸腺瘤診斷主要依靠胸部 CT??v隔云集氣管、食管、心臟及大血管,由于上述臟器的遮擋,胸片僅能發現體積大的胸腺瘤,表現為縱隔增寬,單純依賴胸片易漏診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胸部增強 CT 為診斷胸腺瘤最實用的影像學方法,不僅能發現體積較小的胸腺瘤,辨別位置,且能很好地了解胸腺瘤的包膜是否完整,腫瘤對周圍臟器的浸潤情況,初步判斷良惡性,并指導外科醫師制訂手術方案,提示術中需注意避免誤傷的結構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非侵襲性胸腺瘤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實質性腫塊,包膜完整,邊界清晰,與周圍結構間存在低密度結構,易完整切除。侵襲性胸腺瘤形態不規則,呈分葉狀沿周圍臟器間隙浸潤性生長,常有囊變壞死,偶見鈣化。

        MRI 相對于 CT 無明顯優勢。氟-18-脫氧葡萄糖(FDG)正電子發射成像可以根據 FDG 攝取程度確定腫瘤的惡性程度并發現腫瘤轉移。副瘤綜合征提示胸腺瘤可能,一些微小胸腺瘤也因此被篩選出來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胸腺瘤確診需病理,細針穿刺活檢(fine-needleaspiration,FNA)腫瘤由于標本少、診斷率低,已基本棄用,介入粗針活檢或經縱隔鏡或胸腔鏡活檢腫瘤是當前主流手段,相關報道確診率達 60%-100%,偶有通過奧曲肽掃描(octreotidescanning)確診報道,但未能推廣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需要強調的是,活檢術僅適用于一些晚期胸腺瘤已有遠處轉移或瘤體包繞大血管、氣管已失去切除機會(隨著手術技能的提高,胸腺瘤切除率逐漸提高,活檢術呈下降趨勢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需要與胸腺瘤鑒別的是淋巴瘤、巨淋巴結增生癥(castle-man’sdisease)、畸胎瘤、胸廓內甲狀腺腫、縱隔型肺癌等。淋巴瘤、巨淋巴結增生癥起源于淋巴結,可以位于其他縱隔分區或肺門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CT 顯示淋巴瘤密度均勻,增強描述顯示輕度強化,包繞血管生長,形如「半月」征,但不易壓迫血管,區別于侵襲性胸腺瘤?胸廓內甲狀腺腫患者??稍陬i部捫及腫大甲狀腺,CT 見腫塊上極與頸部甲狀腺相連,密度不均,部分伴鈣化??v隔型肺癌往往偏一側縱隔胸膜,形狀不規則,雖與縱隔關系密切,但起源于肺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腫瘤分型與分期

        WHO 在 1999 年制訂胸腺瘤組織學分型,沿用至今 A 型胸腺瘤: 髓質型或梭形細胞胸腺瘤;B1 型胸腺瘤:富含淋巴細胞胸腺瘤;B2 型胸腺瘤: 皮質型胸腺瘤;B3 型胸腺瘤:上皮塑或非典型或分化好的胸腺癌;AB 型胸腺瘤:混合型胸腺瘤;C 型胸腺瘤: 胸腺癌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胸腺瘤分期目前主流應用的是 WHO 在 1999 年制訂、2004 年修訂的胸腺瘤分期(Masaoka 分期)。手術范圍及是否完整切除腫瘤會影響患者術后生存率成為共識,早在 1982 年胸腺腫瘤研究組提出了 GETT 分期。Haniuda 分類法主要側重于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

         

        治療方法

        一、手術切除

        手術切除是胸腺瘤首選治療方法,特別是 I、II、大部分 III 期腫瘤,手術死亡率 0.7%-4.9%,平均 2.5%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胸腺瘤手術切除率較高,Kondo 等報道 1098 例胸腺瘤 I、II、III、IV 期切除率分別為 100%、100%、85%、42%。而完整切除與預后密切相關,Regnard 等報道 307 例完整切除胸腺瘤 10 年生存率分別為 80%、78%、75%、42%,15 年生存率分別為 78%、73%、30%、8%,相對于其他類型惡性腫瘤效果好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相比于完整切除,III 期和 IV 期胸腺瘤完整切除、次全切除及未手術者 5 年生存率下降至 93%、64%、36%。Maggi 等報道侵襲性胸腺瘤完整切除和次全切除 5 年及 10 年生存率分別為 80%、59% 和 73%、44%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微創手術。VATS(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)胸腺瘤切除術適用于胸腺瘤偏向于一側患者,目前已廣泛開展。微創手術突出優勢為創傷小,術中出血少,術后疼痛輕,術后恢復快,基本達到開胸手術效果,缺點是完成直徑大或 III、IV 期腫瘤難度高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雙側胸腔 VATS 手術有助于同期切除對側胸腺及脂肪組織。除了雙側胸腔入路手術,也有頸部-劍突下-胸腔鏡胸腺擴大切除術, 過程復雜,但完整切除率得到了提高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達芬奇外科機器人操作系統向外科醫師提供高清放大三維圖像,屬微創手術范疇。董國華等報道 31 例平均手術時間 62 min,術中平均出血 54 ml, 術后住院 5-19 天,均順利出院,臨床效果確切?該術式缺點是機器人操作系統價格昂貴,學習周期長,難以普及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胸骨正中切口人路胸腺瘤切除+縱隔脂肪擴大清掃術,主流學者認為該術式是胸腺瘤的標準術式, 尤其針對于 III、1V 期腫瘤或伴 MG 等副瘤綜合征患者。該術式術野暴露好,手術范圍大,有利于切除受累器官,如心包切除、氣管切除、血管置換,同時完全清掃縱隔內異位胸腺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Arvind 等 [2°報道行上腔靜脈或頭臂靜脈修補或置換術術后易并發機械通氣、移植血栓、腎功能衰竭,但隨訪 18-24 個月所有患者均存活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腫瘤復發的外科治療。胸腺瘤無論分期完整切除后均有復發可能,I、II、III、IV 期分別為 0.9%、4.1%、28.4%、34.3%。發現 I 期腫瘤復發平均約 10 年,II、III、IV 期平均為 3 年,總體平均約 5 年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Yano 等報道術后復發時間為 11.6-109.6 個月,平均 36.4 個月。其中 81% 為局部復發,位于縱隔區,9% 出現胸膜、肺、肝臟、骨等遠處轉移,11% 兩者兼有。50%-67% 復發患者仍有手術機會,特別是局部復發患者,首選再次手術切除,根據個體情況制訂手術方式,完整切除率 45%-71%,平均 62%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再次手術完整切除后預后較理想,5 年生存率與未復發患者相近,10 年生存率達 53%-72%,較未完整切除者明顯延長(90.9% 對 44.7%)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二、放療和化療

        既往大多數學者認為胸腺瘤對放療敏感,可以使患者獲益。近來則認為胸腺瘤完整切除術后輔助放療不能降低復發率,不改善無疾病進展生存期(PFS)和總生存期(OS)。I 期胸腺瘤不需放療已為大家共識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一項 592 例 Meta 分析認為術后放療對完整切除的 II 期腫瘤無治療獲益,Utsumi 等報道 324 例亦不推薦 I、II 期胸腺瘤術后放療。但 Mornex 等報道 II 期胸腺瘤術后放療使復發率由 30% 降至 5%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美國國家癌癥網指南推薦 II 期及以上患者術后放療,對于完全切除患者劑量推薦 50-60 Gy。不完全切除患者術后放療屬必須輔助治療,可以延長生存期已得到臨床驗證,受到廣泛認可,美國國家癌癥網指南推薦有該類人群放療劑量應大于 60 Gy,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或調強放療。對于 III、IVa 期胸腺瘤實施術前放療可以使腫瘤縮小,從而獲得手術機會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術前誘導化療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率,相關報道術前使用 ADOC 方案(阿霉素+順鉑+長春新堿+環磷酰胺)誘導化療有效率 62%-100%,完全切除率 43%-69%,病理完全緩解率 8%-31%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Kim 等報道使用 CAP(環磷酰胺+阿霉素+順鉑)+強的松方案有效率 77%,完全切除率 76%,病理緩解率 38%,中位生存時間超過 5 年。對于 HI、IV 期及進展期胸腺瘤,目前采用以鉑類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效果較佳,常用的方案有 CAP、EP(依托泊苷+順鉑)等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有報道 CAP 方案化療有效率 50%,中位生存時間 11.8 個月; 使用 EP 方案化療有效率 56%,中位生存時間 4.3 年;使用 AD0C 方案有效率 90%,中位生存時間 15 個月; 使用 PC(紫杉醇+卡鉑)方案化療有效率 35%。胸腺瘤對化療相對敏感,各家報道差異較大,大規模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不多,亟待發現最佳化療方案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三、信號通路與靶向治療

        胸腺瘤上皮腫瘤的信號通路及靶向藥物研究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,相關基因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(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,EGFR)、Kit、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EGF)、Kras、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(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,HER-2)等, 雖然積極探索,但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EGFR(HER1,ErbB1)基因位于人第 7 號染色體(7p11.2),是酪氨酸激酶受體(receptortyrosinekinases,RTKs)的一類,廣泛分布于各組織臟器。EGFR 基因活化表達可以促進細胞增殖,影響細胞的運動、黏附,與腫瘤密切相關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一項 227 例胸腺瘤與 41 例胸腺癌相關研究表明胸腺瘤 EGFR 免疫組化陽性率平均 70%,胸腺癌為 53%。Girard、Su¬zuki、Ionescu 等進一步研究發現 EGFR 表達或擴增強弱與腫瘤級別相關,可以通過此途徑確認腫瘤分化程度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很少有報道大宗病例發現胸腺瘤 EGFR 突變,在一項 158 例胸腺瘤中僅發現 3 例突變,且與基因高表達無關。一項 26 例胸腺瘤患者使用 EGFR 抑制劑吉非替尼治療臨床試驗后部分緩解 1 人,穩定 15 人,無完全緩解者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Kit 是一種具備 TK 活性的跨膜生長因子,在胃腸間質瘤呈高表達,經 Kit 抑制劑伊馬替尼及蘇尼替尼治療有效。一項研究發現 291 例胸腺瘤 Kit 免疫組化陽性率平均 2%,97 例胸腺癌陽性率高達 79%,兩者間差異明顯。有關 Kit 突變率研究結果令人沮喪,70 例胸腺瘤顯示突變率僅 7%。一項研究顯示使用伊馬替尼治療 B3 型胸腺瘤 7 例,穩定 2 例,進展 5 例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綜上所述,胸腺瘤患者通過積極合理的綜合治療還是能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。在今后的基礎與臨床工作中需要進一步關注:

        (1)對不能手術治療的患者實施術前誘導放化療再手術。

        (2)不斷改良并推廣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并清掃縱隔區脂肪組織。

        (3)探討胸腺瘤產生副瘤綜合征的分子機制。

        (4)尋求各期腫瘤最為合理的治療模式。

        (5)從基因層面闡明胸腺瘤的發生機制,明確信號通路并研制出相應的靶向治療藥物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        文章摘自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
        文章摘自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 文章摘自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 文章摘自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 文章摘自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 文章摘自: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5 年 5 月第 31 卷第 5 期
        關鍵詞:

       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
        聯系電話

        咨詢:0438-3035999

        客服:0438-3037999

        乘車路線:21路、19路、15路

        在線咨詢

        留言應用名稱:
        客戶留言
        描述:
        驗證碼

        版權所有:松原寧江區慧康醫院  技術支持:中企動力長春

        吉ICP備2020006448號

        色欲天天婬色婬香影亚洲
      1. <td id="l5zsw"><option id="l5zsw"></option></td>

            <td id="l5zsw"></td>

            <track id="l5zsw"></track>
            <td id="l5zsw"><option id="l5zsw"></option></td>